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,社会规范的学习、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、远大生活目标的树立,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亲情鼓励与支持,然而随着改革步伐的深入,生活节奏的加快,竞争日趋激烈,许多父母需要从事繁忙的工作,很少或较少有时间来搭理孩子,亲子互动频率较低,这些都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。
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成长的困难期、危险期,其中又以15到18岁这一阶段表现得特别显著。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会表现出立反叛的一面,然而其内心世界却敏感脆弱,特别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。当他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,又面对学业的压力时,就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手段来释放心中的抑郁。比如:离家出走。
而要解决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问题,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:
(一)、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,要看到他们的成长,尊重他们的人格,与他们建立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,既不放任娇惯,也不简单粗暴。
(二)、关心孩子的思想和生活,随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,以便于有的放矢地进行诱导;发现孩子的问题后,要用平等的方式与之讨论,启发他们自觉地接收正确的,摒弃错误的,切忌不分青红皂白,一味训斥。
(三)、放下架子,父母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。如果在对待孩子上有不公正的地方,也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,从而缩短与孩子的心理距离。
(四)、对出走后归来的孩子要归于更多的关心和温暖,不能歧视和看死他们,更不能冷潮热讽。
(五)、父母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,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。增添生活的情趣,让家庭充满欢乐和亲情;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爱好,让孩子多参与家庭中的事务,让他们对家庭有责任感。
(六)、如果发现孩子有出走的苗头,及时查找原因,进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,避免悲剧的发生。
孩子的可塑性大,只要认真地与他们沟通,让家长和老师成为理解学生的知心朋友,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,去理解他们的想法,尊重他们的选择,发现他们的特长,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,学习的欢愉,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淤积,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要求孩子,那么,孩子离家出走的现象一定会有所改善的。
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,给中学生以全面、系统和深刻的影响,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,起着主导作用。但一些学校教育应有的主导作用,却因教育的部分功能减弱,而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呈减 弱趋势。
不良社会风气,腐蚀着广大中学生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一些地区、部门、单位一手硬、一手软、忽 视精神文明建设,致使各种腐朽思想和黄色文化滋生、流行。一些中学生自身力差,做了腐朽思想的俘虏 ,追求享受,吃喝玩乐,丧失学习的动力和热情,热衷于在社会游荡、混日子。